睿丛主办

睿丛咨询作为复旦大学商业人类学研究与教学基地举办第十二届复旦人类学日

2022年11月5日,第十二届复旦人类学日-上海人类学学会应用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专场在上海南昌路28号睿丛咨询顺利举办。本次复旦人类学日由上海人类学学会应用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商业人类学教研基地睿丛咨询协办。

图片


会议一开始,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人类学学会应用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潘天舒教授发表开场致辞。首先潘教授对疫情反复下大家十分不易的相聚表达了感慨,介绍了进入十二个年头的“复旦人类学日”。并依次为大家介绍了与会嘉宾:坚持每年参会且一场不落的名誉会长张海国教授、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梁永佳教授、因疫情原因未能到场的阿嘎佐诗博士、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邢海燕教授、上海海事大学英语语言文学黄向辉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何瑞雪副教授(Horacio Ortiz)、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的博士生唐沈琦、复旦大学社会学何煦博士、上海睿丛咨询创始人郭莉博士,以及稍后会到场的上海人类学学会王久存会长。


图片

                                                                               (从左往右分别为:何瑞雪副教授,潘天舒教授,张海国教授)


紧接着是郭莉博士的发言。郭莉博士表示复旦人类学日对于睿丛文化来说更是一个节日。开会前夕睿丛全体员工都特别积极有干劲,打扫卫生、开门迎客,并生动地引用了一句唐诗抒怀“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表达了对各位嘉宾友人的热烈欢迎。并回顾了睿丛前五次承办复旦人类学日活动的经历,吸收到丰富的学术养分,同样也使睿丛发挥出有别于其他咨询机构的学术力量,期待与各位嘉宾未来有更多交流与合作,将学术研究与一线的商业咨询进行更高质量的结合。


图片

(郭莉 博士)


接下来是张海国教授进行会议致辞。张教授首先对在座嘉宾表示了诚挚的问候,并再次回顾了自己十二次参会复旦人类学日的经历。在张教授担任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时,便努力推动复旦人类学日作为上海社联与上海人类学学会的优质学术品牌。张教授看到今天复旦人类学日的活动在各位专业学者努力下到越办越好,并借浙江大学梁永佳教授与会之际追溯了浙大人类学与复旦人类学的深厚渊源。最后张海国教授祝愿本届复旦人类学日圆满成功,表达了衷心的期待。


图片

张海国 教授)

接下来是嘉宾讲演环节。


图片

(何瑞雪Horacio Ortiz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Horacio Ortiz老师分享的主题是“Anthropology of finance: techniques, organizations and global relations”,与大家探讨了金融人类学领域的主要理论问题和发现。首先,在人类学领域,关于金钱的意义和日常实践丰富多样,金钱的功能不是像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固定的,我们应该看到金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多重角色。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践行的则是另一种关于金钱的实践,这些专业人士根据固有的官僚化规则和标准化金融方法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和分配金钱。
Horacio老师认为当我们在金融行业进行田野调查时,我们必须注意金融公司在庞大的全球性契约关系网络中的相互关联,金融行业是全球性机构,通过分配资金的方式来组织全球社会关系,金融的这种组织性特点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注意其官僚化特征,并且我们进行的任何田野工作实际上都是这一全球性机构中的一部分。此外,人类学还通过分析金融技术来帮助理解金融,数字和数学公式具有的道德、政治和宗教意义,当这些数字和公式被用来组织社会关系时,例如通过估值来决定将资金投资在哪里,那么这些数学现象就获得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因此,金融人类学需研究由金融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分配金钱所建立的全球关系,正是金融机构使这些全球关系成为可能,以及全球金融行业和标准化的金融方法,这些标准和方法产生和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


图片

(邢海燕 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邢海燕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在转型期社会中发展人类学学科》。邢海燕教授的分享围绕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展开。面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依附性问题,邢海燕教授指出人类学需要“掺合”到多个领域中,为法律、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与贡献,并为我们讲述“吃咒”文化在藏族法律实践中的影响。随后,邢海燕教授分析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存在“地点”、“场景”与“方位”三个转向:在传统观念中异域大于家乡,需要远赴异乡文化;随着“他者”观念的外延,历史田野的场景观逐渐形成;如今田野概念进一步扩展,存在空间、时间和历史多重维度。在转型期社会的数字革命中,数字链接不断跨越时空与国籍的限制,促成了人们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性,并在后疫情时代不断加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革命下, “真实”与“虚拟”的空间被打破,人类学研究也发生了从“这里”到“虚拟”的转向。最后,邢海燕教授讲述到数字社会中的“自我完善、集体情绪、自我剥削、他者隐退”的四个面向,鼓励人类学者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继续进行定性研究,希望能够关注到数字社会中流动与变迁的人群,从人群的交往、劳动、生活和控制等方面展开数字田野调查,理解社会系统的分离、融合与重组过程,建立起人类学的学科自信与方法自信。


图片

(梁永佳 教授)


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梁永佳教授分享的主题为《“抑制演化”——远方的“躺”与“卷”》。基于大量的考古材料、王权政治和文明遗迹,梁永佳教授发问“人类自己发明的制度为什么经常被自己“玩”死?”,并随之提出“抑制演化”(devolution)这一概念。梁永佳教授认为,人类长期抑制演化的原因,并非偶然的生态原因,也不是追求“平权”反感支配,更不是“必然”的逃避统治,而是为了“控制”认知革命的“癌症”——“外部性”(Exteriority),使之不至于“恶化”。其首要目标是避免“绝地天通”——“主权拟人化”,即王(和政府)的出现。王(和政府)的出现伴随着经济、政治、军事与意识形态权力的累积,导致了大量的后果,也促成了历史本身文明记录的偏见。梁永佳教授认为物质的丰富程度不取决于囤积的数量,没有经济、政治、军事与意识形态囤积的社会也并非是“稀缺的”、“落后的”社会,他们或许有极其丰富的宇宙世界,并通过各种形式刻意地“抑制演化”与“放大”,例如在分享为主轴的社会、马来西亚“Chewong”地带原本居住的人。随后,梁永佳教授引入老子的“贵货不积”观,用“贵货不积”的概念重新诠释了库拉体系的制作、交换、名望和人物等方面。最后,教授再次表达了对复旦人类学日的支持,认为当日的分享“上天下地”,为大家提供了诸多新的视角和洞见。
茶歇时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下半场分享。

图片

(唐沈琦 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唐沈琦,与大家分享了“下到‘太平间’:中间地带、遗体流动与商业竞争——对上海S医院太平间的人类学考察”,讲述了自己以殡仪公司“总经理助理”身份在“太平间”和“殡仪公司”等地的精彩田野研究。
“报道人带我去看储藏医务废料的房间。报道人说,‘这里都是些断手断脚,还有身体的部位。’ 房间里的冷冻柜旁,有一个个透明的塑料桶,单面是一个个黄色的、褐色的东西……我突然觉得后背一凉,鸡皮疙瘩一下子冒出来。自从做这个选题,我参加过很多丧葬礼,看到很多遗体,但我从来不害怕,但这回,我真的害怕了。”
唐沈琦作为人类学学者的勇气,让在坐的老师同学们倒吸了一口凉气。该研究基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与田野调查方法,试图对人死后议题的“遭遇”,即议题的“被接管”的过程进行描述。研究讨论了人在死亡发生后,从遗体到骨灰,从“人之遗留”到“非人”的过程被谁、以什么方式接管,在这一接管过程中体现接管者对于死亡与议题的何种理解。
王久存教授对唐沈琦的研究给予肯定和赞赏,“人死亡后失去了生物学属性,但社会属性依然存在,需要人类学的深入研究。”


图片

(何煦博士)


睿丛咨询合伙人、副总经理、社会学博士何煦,代表复旦大学商业人类学基地、睿丛咨询和上海人类学学会应用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作年度工作汇报。何煦博士在汇报的开头抛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推进商业与学术相结合?围绕这个问题,何煦博士分享了人类学在商业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路径。
何煦博士以睿丛咨询的服务板块和三个应用方向作为例证。睿丛咨询借助人类学的学科视角,在用户研究、文化解码、趋势洞察以及“厚”数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深入探索。在商业领域中,用户研究已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名词,但它最初是社会科学在商业领域的一大应用。而何煦博士认为在人类学的视角下,用户研究实际上也是人的研究。
“只有数字、表格,而缺乏对人及其文化的关注,做不出好的商业策略。”
紧接着,何煦博士从文化战略、创新咨询以及市场策略等三大应用方向入手,指出人类学的视角、理论以及方法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基于这种商业活动与学术的结合,何煦博士认为复旦大学商业人类学基地有着双重任务。一是展示文化人类学的商业价值,使其服务于商业活动,二是为人类学的学科知识宝库提供知识积累与发展。同时,何煦博士介绍了睿丛咨询在近年来在方法论层面的一些探索,他们尝试将田野研究中的“小数据”与大规模调查的“大数据”相结合,以“厚数据”超越前两者曾经面临的对立状态。
最后,何煦博士认为人类学在探索未知领域方面有着巨大优势,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人类学家对于外部世界的变化总是最敏感的。因此,人类学是一个能够给人们看到更多希望和可能性的学科。


图片

(黄向辉副教授)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黄向辉副教授携其新作《南昌路上》来到本次复旦人类学日,并针对书中的故事作了精彩生动的分享。黄老师认为,文学是在书写“我”与世界、“我”与周围的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这同样是人类学所关切的内容。人类学所关注的是人及其生活,包含了人与世界、周围事物的关系,人类学也是试图从中挖掘出意义。因此,文学与人类学之间存在相当多的共鸣。
黄老师结合其新作《南昌路上》为在场听众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南昌路上许多地标建筑(如科学会堂、《新青年》编辑部办公旧址、复兴公园等)的历史沿革与命名变迁。她认为,记录南昌路上的各种故事,是为了超越风花雪月、坊间八卦以及人们眼中的大世界,是为了在一个个细小的故事中展现南昌路作为一个多文化交融的象征而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与灵魂。南昌路的人文精神,一方面体现在它充满着青年人的朝气。
作为南昌路的记录者,黄老师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为人们把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美好记录下来,为后来人留下一些有关美好事物的记录,为访南昌路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知道南昌路上什么值得品味,并从中领略它的美与人文精神。


图片

(王久存教授)


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系主任王久存教授对唐沈琦博士、何煦博士以及黄向辉副教授的讲演作了点评。王教授从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指出人类学不同的分支应当有着更好的结合。人类学应当同时具备对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怀与研究。两种人类学的结合一定能够使得人类学走向完美。
最后,郭莉博士宣布第十二届复旦人类学日圆满结束。


图片

图片